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民俗

汤头温泉“二月二”

发布时间:2024-07-31 10:01:01浏览次数:1264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记载。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作为重要文化现象的汤泉民俗文化,因远古而神秘,又因丰富而迷人,是汤头温泉文化百花园的重要根系。

汤头温泉“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十分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在汤头温泉一带,数千年丰厚的温泉文化中,同样有着充满浓郁地域特色的“二月二“习俗文化,祭龙神、引龙伏虫、剃龙头、吃龙鳞、煮龙蛋等富有沂蒙及汤泉民俗风情的民间活动,时至今日仍有着深厚的民众记忆和传承痕迹。

古时候的汤头温泉一带,每年的“二月二“时节,民间都要制作一条龙,二月二这天上街舞龙庆祝,并在汤神庙前举行隆重的祭龙神仪式,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神的荫护下庄稼再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禁忌避讳“龙抬头”,诸如此日家中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忌磨面,认为磨面会榨到龙头,村户要将磨碾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

二月二,剃龙头,是许多地方的风俗,谓之“剃龙头”,汤头温泉一带也有这种风俗,并延伸出了与“剃龙头“相辅相成的”泡龙汤“习俗,以祈求一年之初”剃龙头有精神,泡龙汤体安康“。所谓剃龙头,指二月初二剃头理发。之所以选择二月二剃头,一方面是因为俗信“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头发已经变长;另一方面是取龙抬头之吉意,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剃了“龙头”,汤头人还要“泡龙汤”。如同清明“赶头汤”,除夕前泡汤干干净净过大年一样,二月二,欢欢乐乐的一个多月的年节系列活动终止,从此停止各种娱乐活动,开始恢复常业,抗活的长工开始上工,一般农家开始试犁。有些地方此日有祭土地神的习俗,大约有春季生产即将开始,求土地爷多多关照的意思,故而民间又有“土地老爷还有个二月二”的说法。而在这天泡泡汤,舒舒筋骨,收收“野”了一个多月的心,重新开始一年的生计,同时也有年初泡汤,祈求”泡龙汤体安康“的寓意。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所以这天的民俗吃食多带个"龙"字。在汤头温泉,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节令吃食“独一份儿”:讲究吃“汤头一嚼”。相传在秦代,汤头温泉一带水多,还有天下少有的温水泉,秦始皇东巡路经这里,特意驻足视察,叫水边一村姑做饭招待。该村姑把当时的黍子面和河中的小鱼、小虾稍加佐料搅在一起,用慢火油炸出来,这种食品外表金黄,四周全部是孔隙,呈蜂窝状,看起来非常坚硬。秦始皇用牙一咬,只听“咯楞”一声,声响不小,但绝不咯牙,感觉又香又酥又鲜,味道极好,认为该食品既当菜、又当饭,还当酒肴,特别是很有嚼头,实在是一种美味果腹的好东西,一时高兴,当即为之命名“汤头一嚼”。自此以后,“汤头一嚼”在汤头及周边地区就广泛流行起来。其实,这“汤头一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炸鱼、炸虾”,是北方民间传统的春节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