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汤泉资讯

汤泉区珍稀文化遗存与民俗风情系列六:齐鲁分疆石阁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36浏览次数:1194



     在古老的汤头温泉区域,许许多多的历史遗存经年累月,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它们千百年来守望的故事。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除了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古老汤泉的历史发展脉络,还向人们展示着汤头温泉的底蕴、底气与曾经的繁盛、如今的华彩。

     从汤头温泉北行10余公里,于气势磅礴的沂河东岸,有一座古镇名葛沟,在其南首,从前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齐鲁分疆”石阁,石阁凌空建筑在南北通衢之上,阁基东西长15米、南北宽10米、高15米。拱门高5米,东西阔也是5米,三马并辔同行,宽绰有余。整个建筑全部用巨大的长条形青石筑成,阁基巨石每块重达2000公斤,南面拱门上方横嵌石匾,镌刻着四个大字:齐鲁分疆。


令人惋惜的是,抗战时期的1940年秋,日军一个小队30余人,伪军300余人盘踞葛沟,并在此构筑据点,将石阁拆毁,用拆出的石料在古阁东南侧普明禅寺中修建炮楼。1942年3月,我115师某部和边联县地方武装解放葛沟镇,因当时敌我拉锯争夺激烈,为防止日伪重修炮楼,八路军及地方抗日政府发动邻近乡县群众近万人将炮楼全部拆毁,同时将石阁残基,甚至将葛沟古镇围墙拆除一空,将石料全部运往沂河西岸苏家庄、石沟一带,石阁古迹从此荡然无存。
     “齐鲁分疆”,从字面上看,确是一个堪称名贯古今的地域标志。难道这儿真的是古代齐鲁的分界要地?但遍查史料,答案却是否定的。
从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代前期,沂南县全境均属莒国的领域。齐国的疆界,南至今临朐县与沂水县交界的穆陵关。鲁国的疆界,西至今费县、平邑一带。至公元前600年,鲁国从中丘出兵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莒国境内的氏族部落根牟,即今葛沟所在之地。这时齐国南疆仍在穆陵关东西一线。除了郓、诸、向等地,莒鲁纷争,多次易手外,整个春秋时期,齐国的势力可以说始终没有侵入到现在的沂水境内。所以说,“齐鲁分疆”不可能是齐国与鲁国的分界线。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莒国与鲁国相继被楚国灭亡。所以,这一时期也不可能存在齐国与鲁国在葛沟分界的史实。秦朝时期(公元前220年—前207年),齐、鲁、莒都已不存在,直到秦朝末年田齐的后裔复起。沂南县、莒县曾经是田姓齐国的政治、军事据点,势力向南延伸至今郯城一带,与刘邦、项羽抗衡。所以,这一段时期,也不可能存在齐国与鲁国在葛沟分界的史实。到了汉朝,鲁国封疆在今曲阜、滕县一带,齐国封疆分为七个郡,沂南县境沂河以东属齐国的城阳郡。所以,自此以后都不可能存在齐鲁两国在葛沟分界的史实。
      那么,应如何理解“齐鲁分疆”的意义呢?葛沟古镇何以会有“齐鲁分疆”石阁这样的标志性建筑呢?
      原来,这儿的“分疆”应该是意即“分野”的标志。分野,即古代根据天文、星宿运行的幅度来判断某一地域的精确方位,古代地理学家称这种判断方位的方法叫做“分野”。
      “星野”观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是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的,根据地上的区域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之互相对应,上下观照。如《淮南子·天文训》记:燕列与尾箕,楚列与翼轸,吴列与女,越列与斗牛;《史记·天官书》记:幽州列与尾箕,扬州列与牛女,荆州列与翼轸等等。其中的“列与”即为分野之意。这是古代中国人朴素的地理文化概念,一种特殊的宇宙观。
     以星宿定位州国或以地域对应天象的宇宙观深深地渗透在古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而历朝历代以官修为主的正史、国书、地记、方志等更强化了这一观念,在其相关的记述中强烈地表达出三方面的诉求:一是将分野视为君权或王土授受的凭证;二是把它做为疆域界定的依据;三是解释人文物产奇风异俗及圣人伟绩的来源。也就是说,古代占星家认为人间祸福同天上星象有联系,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互对应,根据星辰的十二星次(后亦根据二十八星宿)将地上的州、国划分为十二个区域,使两者相对应,并根据某一天,区星象的变异来预测、附会相应地区的凶吉。这种划分,在天称“十二分星”,在地称“十二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做某封国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做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做某星宿的分野。古地理学家命名他们分野的地域,借用了古诸侯国的名称。例如:齐分、鲁分或称齐地、鲁地等等。《汉书·地理志》写道:齐地虚、危之分野也。鲁地奎、娄之分野也。虚、危、奎、娄都是古天文学中星宿的名称。
      可见,“齐鲁分疆”不是指齐国与鲁国而言,而是古地理学的专有术语——齐地、鲁地(或称齐分、鲁分)在此分界。实际上,葛沟在古代是青州、徐州北南分疆;青州、兖州东西分疆之地。即城阳郡与东海郡、城阳郡与泰山郡三地分界的地方。石阁是研究我国古天文学、古地理学家的实物凭证,这样珍贵的文物在全国也是罕见的。